当前位置:

传承红色基因微党课|一声承诺 一生践行

在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病人,他当了一辈子的医生,而如今自己作为病人已经在重症监护室里度过了400多个日夜。

“给我分几个病人过来”。这是神志恍惚的他,在重病监护室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故事的主人公叫杨文钦。60 年前,杨文钦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央民族学院附中学习。在这里,他邂逅了他的灵魂伴侣,一位美丽善良的西康格桑花扎西志玛。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激情澎湃,意气风发,击掌相约,许下诺言——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改变家乡山区缺医少药的面貌,为祖国卫生事业服务。因成绩优异,两人毕业时却被意外地分配到了北大医院和北京友谊医院。为了这庄严的承诺,在北京深造8 年后,夫妻俩放弃了北京的优厚条件,1968 年他们回到了新晃。

初到新晃,他们被安排在新晃扶罗医院工作,这一干就是六年,当时扶罗医院只有一栋平房,六张病床,设备极为简陋,根本不具备手术、治疗的条件,杨文钦专程赴北京,向北大医院寻求设备支援,一批手术器械带回来了,扶罗医院的外科、妇产科手术全面迅速开展起来。当时,扶罗医院人员少,工作量大,他们就和全院同志一道既当医生又当护士,还当清洁工,看病、动手术、洗器械、敷药、为病人洗污物、喂饭菜,这些活样样都干。

近六十年的从医生涯,他们用自己真诚务实的工作作风回报着侗乡人民,用一颗智慧善良之心诠释着一个个爱心故事。

一次,一位孕妇产后大流血不止,为了赢得抢救时间,夫妻俩晚上十一点多钟,背着药箱、器械,摸摸跌跌,徒步相持着走了五公里的崎岖山路到了目的地,及时为病人实施手术,使产妇转危为安。另一次,丈溪村一位男性村民连夜赶到医院,说他的前妻难产身亡,现在的爱人又难产,当时家属跪在地上痛哭求助,夫妻俩听了二话不说,叫上几个帮手,连夜赶到产妇家,用门板在堂屋搭建临时手术台,在马灯、手电筒的照射下,及时做了剖腹手术,由于婴儿滞塞产道时间较长,取出来时面色青紫、严重窒息,已没有了呼吸,怎么办?就在无吸痰器的情况下,扎西医生毫不犹豫地用口吸出了滞留在婴儿肺部的羊水,那黑暗中一声响亮的啼哭,仿佛一道亮光划亮黎明前的阴霾,夫妻俩抬起头来,不知不觉天已亮啦。

弓判村六十六岁的村民龙美生,1969 年因患卵巢肿瘤住院,肚子肿得像临产的孕妇,吃东西就吐,身体十分虚弱,她的三个儿子看见母亲十分痛苦,内心十分难过,一边同医生商量治疗办法,一边悄悄地准备后事,周围群众都不相信老人的病能够治好,夫妻俩针对病人的特殊病情,为其拟定了治疗方案,他们自己掏钱为病人买来奶粉、百合粉和鸡蛋,为病人增强体质。一个月后顺利地为病人摘除了二十六公斤重的卵巢肿瘤,手术非常成功。

在扶罗丈溪,杨文钦为了帮助一位妇女完成甲状腺切除手术,在回家的途中,因夜黑路险,不幸被毒蛇咬伤,幸亏被村民发现及时送往医院。当扎西背着医箱匆忽赶回医院,望着病床上昏迷不醒的丈夫流下了心痛的泪水,她喃喃地自责:都怪我、都怪我,如果是我陪着你,你就不会了……

扎根侗乡,从乡村医生做起,穿梭乡镇村落,走遍侗族700 多个山寨,夫妻俩挽救了无数生命,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侗乡大医”。

扶罗卫生院是他们工作的一个缩影,新晃人民医院则是他们更大的舞台,1973 年杨文钦夫妻调入新晃人民医院。1983 年,杨文钦接任院长后,通过不断努力,医院得以快速发展,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新晃人民医院便发展成为设备齐全、功能完善、设施配套、治疗设备先进、人才济济的现代化综合医院,以一流的服务水平享誉湘黔边界。杨文钦、扎西志玛的名字已在湘黔一代广为传播。

1996 年杨文钦、扎西志玛光荣退休,一些大型私立医院曾多次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可是他们总是婉言谢绝。在退休后的20 年时光里,杨文钦、扎西志玛夫妇依然坚守在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门诊第一线。

(宣讲人: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生 杨林凤)

来源:怀化日报

编辑:张嗣豪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史
  • 旅游
  • 书记区长报道集
  • 基层
  • 新闻H5
  • 视听
  • 视界
  • 要闻
  • 鹤城手机报
  • 外媒关注
  • 理论学习
  • 榜样力量
  • 民生
  • 概况
  • 专题
  • 时政
  • 玩转·鹤城
  • 经济
  • 公示公告

阅读下一篇

返回鹤城区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