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传承红色基因微党课丨一枚铜板述说鱼水情深

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新厂镇金星村寨路屯罗德胜家中,珍藏着一件传家宝——一枚颜色暗黄却磨得光亮的铜板,两面分别写着“顺风大吉”和“一本万利”。据罗德胜说,这是当年红六军军团长萧克送给奶奶凌贵银的礼物,它见证了80多年来军民团结的鱼水情深。

1934年9月,面对桂、湘二敌围追堵截,妄图形成南北夹击的紧迫局势,红六军团从通道县城西行至靖州新厂,对湘敌何平部第二总队第四军团开展阻击,大获全胜,有力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为通道转兵奠定了基础,为中央红军的长征起到了侦察和探路的先遣队作用。当时军团司令部就设在寨路屯,军团首长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住在了凌贵银家。

当年新厂是闭塞落后的苗寨,红军还未到达之前,国民党反动派就大肆造谣污蔑,说“红军青面獠牙,到处杀人放火,要共产共妻”,群众无不望而生畏,避而远之,仅留下少数老人看家守屋,观察动静。时年42岁的凌贵银听到反动派谣言后,立马带着儿子躲回了娘家。但和以前不同,凌贵银不断从老乡那里听到红军不抢东西、和善待人的消息。

割舍不下家里,于是,生性胆大的凌贵银带着儿子回了家。进了村,她看到有红军提桶在墙上刷字,有的在帮村民挑水,还有帮着喂鸭子,整个村子一片祥和,让凌贵银不再害怕。回家后不久,三位三十岁左右,面容端正,气质不凡的红军来向凌贵银借住。看着谦和的三人,想着一路见闻,凌贵银同意红军借住家中,并主动把正房让了出来。同时,在知道还有几十位红军睡在稻田里时,凌贵银带着红军找到村里管事的阿公,让他们住进了自家旁的罗氏家祠。

这一夜,那几位首长模样的红军住在正房,铺开了地图,架起了电台,整夜灯火不断,电台一直滴滴作响。凌贵银带着儿子睡在偏房,也是几乎一夜未眠。凌贵银现在知道,眼前的红军不是强盗也不是兵匪,是好人!

天快亮了凌贵银起了床,主动给红军做好了早饭,把红军换下来的破旧衣服也补了补。住在正房的红军首长带人帮凌贵银把家中破损的窗户装上新的木条,还劈好了一大堆柴火。在看到红军中还有几位伤员,凌贵银动员寨子的妇女们把自家的床单、衣物制成绑带给伤员包扎,还做好粑粑送给红军,军民感情越来越融洽。

时间飞快,分别的时刻眨眼就到了。住在她家的红军首长找到凌贵银:“大嫂,谢谢你这段时间的照顾,我们马上要走了,这两块银元,算作食宿的钱,还有一个铜板,送给你细伢子作礼物吧。”“我又没帮什么,不能收这么多钱!”凌贵银连忙摆手。“大嫂,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我们的纪律是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钱你一定要收下!”凌贵银反复推辞,但在红军首长的坚持和劝说下最后还是收下了。紧紧攥着银元和铜板,凌贵银一直凝望着红军首长的背影消失在暮色之中。相处虽然短暂,但红军这份深情厚谊,已经深深扎根在了她的心里,她永远忘不了。

红军走后,两块银元帮助凌贵银一家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本该是给孩子缝在帽子上的铜板被凌贵银一直珍藏在身边,她害怕铜板丢失,就用针线左三层右三层缝在自己的小衣襟里,一放就是40年。后来,凌贵银在新厂战斗史料收集中,通过画像认出了当年送铜板的红军首长,这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萧克将军。在83岁弥留之际,凌贵银将铜板托付给孙媳保管,她把铜板紧紧压在孙媳手掌心,眼眶湿润地说:“这是萧克将军给我们家的铜板,是对红军的念想,一定要传下去!”罗德胜和妻子周培莲感受到了这个铜板的厚重意义,始终牢记着奶奶的嘱托。

这枚小小的铜板,承载着85年前的红军历史,生动诠释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深,充分展示了党和红军纪律如铁、爱民如子的信念初心。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正是有了同人民的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

如今,当年的罗氏宗祠已修缮为“新厂战役”红军指挥所旧址,罗德胜和周培莲也一直守护在这里,他们都觉得这是他们家与红军的缘分,他们会把这枚铜板当传家宝永远珍藏下去,把这段饱含鱼水情深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宣讲人:中共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干部 易伟)

来源:怀化日报

编辑:张婷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史
  • 旅游
  • 书记区长报道集
  • 基层
  • 新闻H5
  • 视听
  • 视界
  • 要闻
  • 鹤城手机报
  • 外媒关注
  • 理论学习
  • 榜样力量
  • 民生
  • 概况
  • 专题
  • 时政
  • 玩转·鹤城
  • 经济
  • 公示公告

阅读下一篇

返回鹤城区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