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荩草的源头【一】

  

 

  红网鹤城5月7日讯(记者 陈祖芳)从209国道黄金坳镇分路沿芦贺公路往北10几公里,便是鹤城区芦坪乡,穿过芦坪乡政府再往北约一公里处,就是鹤城区唯一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尽远。近日,记者专程来到鹤城区唯一的尽远古村,让大家跟随记者认识古村,了解鹤城区地方传统文化。

  尽远原意为荩草的源头,据考证,该古村从元末明初开始新建。古村占地面积六千余平方米,迄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达三十余栋,均为面阔三间,一至三进不等的穿斗式砖木结构。该建筑群座北朝南、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建筑造型美观、雕饰精美,为典型的湘西南传统建筑风格,不仅自然及人文环境优美,而且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是乡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展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据记载,尽远,竟然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红巾军重要首领陈友谅的族人陈启济,远离朱元璋迫害的避难所。陈启济举家从祖居地江西一路上风餐露宿,历时三个月,到了走马田、团山一带,见山峦叠翠,荩草悠悠,有心就此居住,便沿着小溪上行,到了岩石城,却见荩草不生,似乎到了荩草的源头,更坚定了他安家落户的决心。几经努力,陈启济主持在村口修建了一口三角形面积约八分地水面的塘,在村门口修砌了七层岩石和家庙,跨溪砌就三个岩拱桥,沿溪凿做了九个二百余斤重的岩石款置水中用作灌溉农田管水,开辟了“伏三丘,肥三丘,瘦三丘”九丘田相聚一点的奇观。并作诗一首流传:“荩草婷婷茂似春,源水泱泱碧如蓝,九丘粮田一脚踏,三拱桥下配九款,大塘独缺一只角,举步却蹬七层岩。”“荩源”,好诗意的村名。尽远,原来是“荩源”的语音演变,但依然很诗意。

  

 

  尽远古村堪称古代建筑史上奇葩【二】

  座落在鹤城区芦坪乡尽远古村,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红巾军重要首领陈友谅的族人陈启济开始选址建设。据记载: 陈启济举家为远离朱元璋株连九族的迫害,他们沿长江、沅水、舞水而上逃命,从祖籍江西一路风餐露宿,历时三个月,到了现在的芦坪乡走马田、团山、信号山一带,见山峦叠翠,荩草悠悠,就有心在此居住,宋末明初,陈启济带领他们的子孙开始伐木造房,劈山造田,生息繁衍。现在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及供水、排水、消防等设施,十分科学,堪得上是中国民间建筑史上的奇葩。

  “荩草婷婷茂似春,源水泱泱碧如蓝”.来到尽远古村村口,直入眼帘的就是一条一年四季溪水潺潺的荩草源水,它穿过尽远古村,先民便开始在此取水生活;为了科学调配水资源,陈启济要求他的工匠凿了九蹲200斤重的石款,喇叭形状,外大内小,安置在荩草源水上,供农田灌溉用,每逢涨水季节,科学利用从山上和古村冲下来的肥水,先民就打开石款口子,大量的肥水便通过石款口子源源不断进入陈氏农田;平时流下不用的水,先民便将石款口子堵上,清水顺其自然流下,致使源水得以合理灌溉,科学的调配水资源。在荩草源水上,陈启济自己还亲自带人还架起三座石拱桥,方便先民生活生产,就有了后来的“三拱桥下配九款”记载;尽远古村占地面积六千余平方米,迄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达三十余栋,均为面阔三间,一至三进不等的穿斗式砖木结构。古建筑留连于尽远村村落之中,众多为明清遗存,一种大村村落风范,至今仍到处可见,到处可以感觉得到。那精湛的石雕,即使是民宅基石,也有精琢细磨的雕龙飞凤。那精巧的木刻,即使是门窗,也满嵌着龙凤狮虎梅兰竹菊。那气势恢弘的大门遗迹,仅存的门前台阶与门槛基石,就可以让你感觉到它所具有的不凡气势。加之那一栋栋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旧民居,不由得你不想象起这里曾经的繁华。古村建筑为木质,四周封有高高的马头墙,构成相对封闭的庭院,当地也称为窨子屋。这种建筑因为是高墙封闭,仅开小窗,有防风、防火、防盗的特殊功能,近百年来,尽远村尚没有一家失火殃及四邻的先例。尽远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村落,至今仍有数百户人家群聚一处。如今,虽然一家家的房屋与房屋之间,大多是断了屋檐水的,虽然有些陈旧,只剩下残垣断壁和墙头上迎风摇曳的数枚枯草,墙内昂头抻展的几树绿枝。但远看近瞧,都是一家家紧挨在一起,巷陌深深,村落布局十分紧凑,行走其间,千回百转,婉蜒错综,依然能给人以泱泱大观、古意浓郁之感。

  

 

  古村创办行义学校和木偶戏院【三】

  尽远古村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古村先人留下的苦读书勤耕田精神,世世代代激励着古村后人,他们学习文化,立志报国,以自己实际行动来改变家乡,同时也把外面的先进文化和知识带到古村,尽远古村曾一度成了远近闻名的古村落。古村的“行义学校”和“木偶戏院”,成了古村先进文化的一大亮点。

  上世纪初,陈氏子孙陈方谁远渡重洋,留学日本,学成归来,一心想报效祖国,曾立志报名参军,在怀化军阀陈汗章手下带兵打仗。不料,当时,军阀混战。打来打去,没有个目标。他想,只有创办教育,才能拯救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首都由南京迁往祖国的大后方重庆,人民群众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大批知名大学的学生也流亡到怀化,陈方谁想,国破山河在,发展和振兴民族要靠教育。他毅然弃军从教,在家里的支持下,陈方谁收留了8名大学生;以他爷爷的陈行义的名义开办“行义学校”,不管姓氏、地域的差距,凡适龄孩子愿意来读书,都可以来免费读书,现在的尽远村28号,就是当年“行义学校”原址,该建筑分上下两层,宽10米,长32米,一层为学生生活和活动用,二楼,供学生上学和演戏用。该建筑属典型木质结构,建筑过程中,不用一钉一卯,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现在看起来还是气势磅礴,据该村陈氏后人陈传铁介绍,“行义学校”学生最多达75名,科目开设语文、数学等科目,“行义学校”免费为学生供到初中毕业;学校请的八名老师吃、喝、住等,当然也由陈方谁家里提供。同样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尽远后代陈祖汉,他花钱组建一个木偶戏班子,据介绍,木偶戏,也称“傀戏”、“傀仔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尽远木偶属杖头木偶,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在怀化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百年来,尽远木偶戏广泛流传于怀化的村村寨寨,木偶戏的原始形态为单人木偶戏,清末发展了中班。演出只需一小块空地就可搭台演出。戏棚一般由8-10根木条或竹干搭建而成。尽远木偶戏一年四季都有演出,以春季最盛,元宵、年例和喜庆节日都是演出旺季。一到演出,四面八方的乡亲们从十里八里赶来看戏;哪时的尽远村 ,热闹极了。

  尽远古村惊现牢固防御体系 【四】

  元末明初,农民红巾军头领朱元璋和陈友谅为各自扩大地盘,相互残杀,陈军大败,为躲避株连九族,陈友谅的族人陈启济率家人逃命至现在的尽远村,伐木造房,劈山造田,生息繁衍。几百年来,尽远村历史上没有遭军队袭击和土匪掠夺记载,是什么原因能让陈氏后人在尽远村生活的安然无恙,免遭外来祸害呢?近日,记者在尽远古村采访时,惊现易守难攻牢固的战略防御体系。

  站在尽远古村村口,古村十分开阔,这座北靠信号山,东依走马田山、西临团山一带依山而建,古村坐北朝南,整个尽远村尽收眼底,在数十里开外的土地上,只要有个什么风吹草动,站在尽远村就能够看得一清二楚,静观其变。在陈氏后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进入村口的东头走马田山,放眼望去,与数千公尺开外的古村西头团山遥遥相望,视线开阔,古村落远远低于它。古代尽远人凭借用其地理和山势,在村口建有5个出口,巧妙设计、修建了两座坚固的隘口。隘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隘口与北边的尽远古村建筑群形成三角鼎立,相得益彰。刨开山顶上的杂草,一间约40平方米的战略工事遗址呈现在眼前,据当地老人介绍,这里曾是古炮台,护村用的,与对面山上的古炮台遥呼相应,形成最佳对射角度,古炮台中经常有护院家兵把守,一旦有紧急情况,两边以旗语为联络暗号,同时开炮,形成东西夹击。古村老人还介绍,为了防止外敌或悍匪攻破隘口进入村里伤害村民,古代尽远人又在村四周山顶上修建了4座古调堡,用于家兵站岗放哨用。古碉堡高大坚固,碉堡中建有房屋,设有重型火炮,一旦敌人进村,族人按照划分的片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分别进入预定的古调堡。古村碉堡除有族人吃、住的条件外,还有自制的武器,如鸟枪、大刀、梭标、滚石等,以应对来犯之敌。如今尽远古村碉堡早已塌废,而坚固的基脚墙,还依然保存完好。进入尽远古村大门,就是记载中“大塘独缺一只角”的8分水塘,这口水塘,平时成古村的一大景观;如遇外袭或土匪骚扰,古村村民切断巷道,鸣鼓司号,入侵者就会惊慌失措中淹死在水塘中;陈氏先人还将陈氏祠堂建成单独的防御体系,也许因为整个村落设计了多重防御,因而尽远的祠堂建筑也具备了防御功能。祠堂都只有一个大门进出,把大门关好,就能防偷防盗。即便有小门,也建得十分坚固。尽远古村里建有横七八竖数十条古巷道,户户相连、家家相通;晚上只要有匪事出现,古村村民吹灭古村墙上的信号松油路灯,盗匪就会身陷迷魂阵,暗箭齐发,一般都是有来无回;就是白天,盗匪也难插翅难逃,只有乖乖束手就擒。综观全村的防御布局,从隘口到古炮台,从废弃的祠堂原址到古村,可谓层层递进,各具功用,确保了全村“共相保聚,家室得完”,显示了古代尽远人的安全意识和守土之计。难怪当年湘西剿匪时期,二野47军黎源将军果断将指挥所就设在尽远古村的110号;2002年11月,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黎源将军出席在辰溪县举行的纪念湘西剿匪胜利大会后,饶有兴趣来到尽远古村,高度肯定尽远古村的防御体系,称赞该体系为古村村民自我防范的最佳工事,也为湘西剿匪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申湘华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党史
  • 旅游
  • 书记区长报道集
  • 基层
  • 新闻H5
  • 视听
  • 视界
  • 要闻
  • 鹤城手机报
  • 外媒关注
  • 理论学习
  • 榜样力量
  • 民生
  • 概况
  • 专题
  • 时政
  • 玩转·鹤城
  • 经济
  • 公示公告

阅读下一篇

返回鹤城区新闻网首页